□本報記者趙麗
  □本報實習生王菁
  9月14日是世界清潔地球日,這項由聯合國舉辦的全球性清潔活動現為全球最重要的環境保護活動之一,每年全世界有超過130個國家、4000萬人參加這個活動。
  世界清潔地球日倡導,地球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工業廢料和生活垃圾的日漸增多,地球有限的自凈能力已難以承受日漸沉重的壓力。為了保持地球家園的清新宜人,大家要從我做起,不亂扔雜物,減少能源污染,維護地球的清潔。這就是確定世界清潔地球日的意義。
  然而,就在剛剛結束不久的中秋小長假,我國的一些景區卻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旅游垃圾的“侵襲”。
  9月8日中秋夜,眾多游客來到海南三亞海邊共同賞月。9月9日凌晨1時30分,在三亞大東海海灘上,遍地是賞月人群離去後留下的垃圾,其中以啤酒瓶和香燭居多。據統計,此次清理大東海海灘、三亞灣及海坡海灘垃圾的人員達到1220人,共計清理45噸垃圾。
  垃圾遍地拷問游客環保意識
  盤點近年三亞海灘的中秋夜,除了怡人月色,最大“亮點”莫過於垃圾遍地。據統計,2012年中秋夜,三亞海灘遍佈50噸生活垃圾;2013年中秋夜,受大雨影響,仍然清理出20餘噸垃圾;直到今年中秋夜,依然產生垃圾45噸,出動了1220人進行清理,結果令人震撼。“一夜狂歡”之後的可怕數字尖銳地拷問著市民的環保意識和公共素質。
  這樣的情形並不是個案:
  中秋小長假過後,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園林部門共出動115名清潔工、5台作業車輛,從文華公園、亞藝公園、中山公園清理了共計10噸垃圾;
  中秋過後,雲南省華豐孔雀湖生態旅游景區共要出動100餘人次對景區進行垃圾清掃;
  中秋小長假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南湖公園的環衛工人來說,並不是輕鬆的假期。分佈在草叢裡、花叢中,甚至漂浮在湖面上的垃圾,讓他們苦不堪言。據瞭解,僅2013年中秋節這天,南湖公園共清理垃圾100多噸,而平常每天的垃圾平均量僅僅是三四噸;
  ……
  “現在游客數量增多,垃圾問題多是正常現象,在著名景區以及著名景區游客相對集中的時候,垃圾問題會格外突出。”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針對近年來的景區垃圾問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喬新生向記者分析說,應註意游客可能呈現出“到此一游”的狀態。
  “首先,人們以過客的心態而不是以‘家庭’的心態來看待目的地;第二,旅行者沒有攜帶家庭使用的清潔裝備;第三,旅行者沒有歸屬感,由此會形成他們只顧觀賞,而不顧旅游地的可持續性發展,也就是沒有把旅游目的地當成是自己的家,所以環保意識比較差。”喬新生說。
  景區管理不到位是主要問題
  劉思敏向記者提出,除了國民旅游素質問題之外,景區的垃圾清掃、景區維護和服務在旅游高峰期可能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景區垃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服務不到位的問題。”劉思敏說,首先景區要認清自己的責任,游客買票進入景區游覽,在付出金錢的同時應該享受到景區的管理。在游客製造垃圾時,景區有責任做好提前的準備,垃圾設施和相關的垃圾清潔人員應該到位,只有管理做好了,才能更好地進行清潔教育。
  “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景區也存在沒有及時提供垃圾清潔設備等問題,我們要及時提供好的服務設施,環衛工人和保潔措施要及時跟上。”喬新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
  今年8月,剛剛從山東省威海乳山銀灘游覽歸來的北京市民李靜對此深有體會。“8月正是銀灘游客如織的季節。沙灘上的果皮袋、廢紙、飲料蓋等生活垃圾早已是滿天飛。有的游客甚至將垃圾丟到附近廢棄的木船上,當時我乍眼一看以為木船就是垃圾桶呢。”李靜告訴記者,其實並不是游客故意要將垃圾扔到木船甚至沙灘上,只是沙灘上很少有垃圾桶,現場也沒有管理人員進行維護。
  喬新生認為,這反映出我們旅游法規的缺陷,同時又牽涉到景區過度商業化開發的問題。一味追求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效益,盲目開發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不註重環境的保護,尤其是知名度較高的景點和景區,在旅游旺季時長期“人滿為患”,高密度的開發和超負荷的游客接待對環境造成更大的破壞。
  “我認為我們國家應出台旅游景點管理法,並著重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喬新生建議說,首先是解決過度商業化的問題,一些景區應該免費開放;其次,在旅游景區要配備更多的保潔人員,加強環保宣傳教育,組織志願者定期撿拾垃圾。
  逐步加強旅游法教育功能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在今年仍然備受垃圾困擾的海南各大海灘,景區的垃圾治理工作不可謂不“充分”。
  中秋夜當晚,在三亞大東海,經營管理公司工作人員在三亞園林環衛部門的配合下,在大東海沙灘上每隔20米放置一個臨時垃圾桶,且安放文明警示牌,同時在各個進出海灘的出入口給進入海灘的群眾發放垃圾袋。此次中秋夜,共計在大東海、三亞灣沙灘放置了300個垃圾桶,配套15000個大袋子,給市民游客發放了10000個小袋子。
  雖然三亞相關單位如此準備,但是中秋夜後海灘垃圾遍佈的情況仍未有改觀。
  我國去年正式出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第十三條規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應當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愛護旅游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遵守旅游文明行為規範。”
  “這條規定是通過立法的方式來倡導和推進國人文明出游,體現了法律的導向意義。”喬新生說,但同時需要強調的是,目前我國旅游相關法律法規重視罰款的現象比較多,引導的現象少,罰款往往會破壞游客的旅游心情。針對僅是不文明的出游行為,今後應逐步減少罰款等懲罰措施,逐步加強旅游法的教育功能。
  喬新書建議說:“旅游法的這項規定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們更加提倡用‘潤物細無聲、春風化雨’的方式來加強教育。這應該是一種倡導式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處罰。比如,憲法規定,公民要遵守社會主義公德,這種規定是倡導性的規定。旅游法在實施的過程中若是賦予旅游部門和旅行社制定處罰的權利,在目前我國簡政放權的大環境背景下無疑是不合適的。我建議,要是今後旅游經營企業出現違規經營的現象,應該對其加以嚴重處罰,但是不能對游客加大處罰。旅游法要進一步強化旅游景區管理部門、風景區經營企業的責任。”
  “景區游客的不文明行為,比如亂塗亂畫,並不是違法層面的問題,而是一種不文明的問題。媒體需要發揮自身的輿論合力對不文明行為進行積極的引導,通過教育慢慢提高國民素質,並對逃脫責任的景區和管理者進行輿論的批評。”劉思敏建議說,針對景區環境的保護需要區分對待,相對熱點、成熟景區的環境保護要更加強調景區管理者的責任和服務,而一些相對偏遠、冷僻的景區,則要強調旅游者的環境保護責任。
  鏈接
  世界清潔地球日起源
  1987年,澳大利亞人伊恩基南先生駕單人帆船環繞地球時,看到漂浮在海上的垃圾,深深覺得要做一些事。回到悉尼後,他在朋友的幫助下發起了“清潔悉尼港日”(1989)。這個活動召集了4000名志願者清理廢舊汽車、白色垃圾、玻璃瓶、煙頭等。伊恩和他的委員會認為既然一個城市可以行動起來,整個國家也行,於是發動全國人民一起動手,最後在1990年有30萬志願者參與了新一輪的清潔澳大利亞日。迄今為止,清潔澳大利亞日已成功辦了16年。
  下一步,伊恩又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在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支持後,世界清潔日在1993年第一次舉辦。自此,世界清潔日成為全球性社區活動,每年有超過130個國家,4000萬人參與。
  製圖/李曉軍
  (原標題:消除景區“節日劫”須增強旅游法教育功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22fgfsd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